
火树银花不夜天,游人元宵多留连。灯山星桥笙歌满,金吾放禁任狂欢。
——唐 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印象中小时候的元宵节比现在更有意思一些
有烟花,还有丰富多彩的灯会
虽然大人们总说:
正月十五过完,这个年就算过完了
但是家门口的街道总是会在这一天
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总觉得这种欢乐的氛围还会持续很久
今年的元宵佳节,你打算如何度过?
你的家乡在这一天
有没有什么特别的习俗
欢迎在文末留言
今天,小编带大家一起从画作的角度,
看看历代古人是如何闹元宵的?
大家觉得哪一幅画出了节日的氛围?
明朝
Happy Lantern Festival
节日庆祝活动一般与社会整体经济状况息息相关。如果一个社会繁荣昌盛,那人们必定会有更多心思和精力来欢庆节日。
这在古代商业相对开放、科技相对盛行的明朝就有所体现。
01
元宵节
看花灯
灯球巧制,数点银星连地滚。
鳌山高设,万松金阙照天明。
02
元宵节
放烟花
乐工呈艺,聚观济济多人。
爆焯声宏,惊喜娃娃仕女。
书画成交记录图片来源于网络
03
元宵节
卖货郎
贺郎担担,表年年节节之高。
乐艺呈工,愿岁岁时时之乐。
大臣们为了取悦明宪宗,特意将民间街市情景搬到宫中。看见高声叫卖的货郎的明宪宗果然大喜,命令画师将这一场景记录下来,也表“与民同乐”的寓意。
04
元宵节
走会表演
万国来朝,贺喜丰年稔岁。
四夷宾服,颂称海晏河清。
05
元宵节
看杂耍
元宵庆赏升平曲,
乐事还同万众心。
▲
以上均为《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局部
清代皇宫里的元宵节
Happy Lantern Festival
皇宫里的元宵节,真正能享受快乐的也就只有皇宫贵族了,从位高权重的大臣到贴身服务的宫女,无不提心掉胆,企盼着这日平安、顺利度过。
▲
清 胤禛十二月行乐图·元宵观灯
元宵之夜,清宫赏灯的主场不在紫禁城,而在圆明园、颐和园等园囿之内。
▲
清 胤禛十二月行乐图·元宵观灯(局部)
▲
清 弘历元宵行乐图轴(局部)
图上描绘的是乾隆皇帝与皇族子弟们在宫苑内庆贺元宵节的情景。乾隆皇帝坐在楼阁上,安详地目视着众人庆贺元宵节。画作表现了元宵佳节不同人物的体态和神情,尤其是舞龙、扮戏的孩子们,充满活力,渲染出元宵节喜庆热闹的气氛。
平凡的快乐
Happy Lantern Festival
相比之下,民间的活动气氛就轻松愉悦很多。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普天同庆。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什么身份、拥有什么信仰,都有着庆祝传统节日的习惯。
▲
《升平乐事》图册,其中记载了各种花灯名录
老舍曾把老北京的元宵节看作是“新年的高潮”:“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
画家于大武以国画的笔法,再现了老舍笔下的元宵节——众人纷纷出来踏月、看灯、看焰火,街上的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的街市,处处张灯结彩,被点亮的夜空,多么祥和与欢乐,一年里的烦恼都抛之脑后,对于新年的希望也化入这热闹的景象之中。
▲
于大武《北京的春节——庙会即景》
现代的元宵节画作
Happy Lantern Festival
现代画家关于元宵节的创作已经不再局限于描绘节日场景了。他们往往会选择以元宵节为背景,表达延伸出的额外情感和内含。画面不再以广角来呈现整个社会群体的状态,更多时候,是表现个体的、细微的局部人物和场景。
农业社会,人们更加依赖于群体性的生活方式。为了提高生产力,众人集体活动,互相分享各自的生产资料。于是,个体的存在价值被弱化,走街串巷、邻里邻外的模式成为主流。到了现代社会,个体受到重视,人们越来越强调个人情感、个人经历,画家的绘画内容和思想也就自然而然发生了改变。
▲
林墉 元宵
· 二零二三 · 元宵节快乐 ·
Happy
Lantern Festival
祝大家元宵节快乐!
东方大数据书画成交记录网转载于书画频道公众平台
20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