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成交记录/东方大数据

海派书画领军人物”之一曾熙的艺术特点及收藏价值——东方大数据书画成交记录网

浏览量:146

曾熙(1861—1930),字子缉,号俟园、农髯,湖南衡阳人,是清末民初著名的书法家、画家、教育家,被誉为“海派书画领军人物”之一,与李瑞清并称“南曾北李”,并与吴昌硕、沈曾植、黄宾虹并称“海上四妖”或“民初四家”。他的艺术风格融合碑帖,自成一家,晚年形成独特的“农髯体”,在近代中国书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曾熙书画成交记录,他的多幅书画作品成交数据成功入住东方大数据书画成交记录网。

QQ截图20250521114507.png

一、曾熙的艺术特点

1.书法:碑帖融合,自成“农髯体” 

   -以篆为本,五体兼修:曾熙早年研习石鼓文、汉隶(如《夏承碑》《华山碑》)、魏碑(如《张黑女墓志》),并吸收颜真卿、何绍基的笔法,主张“南北同辙”,强调篆隶对楷、行、草的根基作用。 

   -方圆兼备,刚柔并济:他的书法既有北碑的雄强骨力,又融入南帖的流畅韵致,晚年风格趋于圆融畅达,用笔藏转自如,形成“农髯体”。 

   -强调“天机”与自然:他认为书法应“内通人性,外达天道”,追求无意求工而自然天成的笔墨韵味,如行书跋《毛公鼎》展现帖学清雅,又隐含碑学风骨。 

QQ截图20250521114636.png

2.绘画:书画同源,文人意趣

   - 晚年涉足绘画,倡导“书画同源”,常以草篆笔意作画,风格接近明末清初的石涛、八大山人,泼墨山水与墨梅尤具神韵。 

   - 画风遒劲洞达,构图疏朗,如《秋山长松》融合张大风、石涛笔法,兼具书法用笔的节奏感。 

QQ截图20250521115058.png

3. 理论贡献:反对南北书派对立 

   - 曾熙批评阮元“南北书派论”,认为书法演变应博采众长,他利用敦煌写经等新发现文献,论证南北书风同源。 

   - 推崇颜真卿,认为其以篆隶笔法革新楷书,影响宋四家,这一观点与康有为的“尊碑抑帖”形成对比。 

QQ截图20250521114540.png

二、曾熙作品的收藏价值

1. 市场表现 

   书法:早年以篆隶、楷书为主,晚年行草更受追捧。2010年《集临汉隶》手卷以59.36万元成交,创其书法纪录;2013年《行书四屏》拍出49.45万元。 

   绘画:价格高于书法,2012年《幽林闲居图四屏》以69万元成交,代表其绘画最高价。 

QQ截图20250521115207.png

2. 收藏潜力

   稀缺性:曾熙作品存世量适中,精品市场流通较少,尤其成熟期“农髯体”作品更具升值空间。 

   学术价值:作为碑帖融合的代表人物,其艺术理论对近现代书法影响深远,张大千等弟子进一步推广其风格。 

   国际认可:1930年代其墨梅参加柏林中国名人画展,被刘海粟编入《中国名画辑》,国际藏家关注度渐增。

QQ截图20250521115332.png

东方大数据书画成交记录网收藏提示: 

曾熙的艺术成就在于贯通碑帖、融合南北,形成独特的“农髯体”,其书画作品兼具文人雅趣与市场价值。对于收藏者而言,其晚年成熟期书法、泼墨山水及理论手札尤为珍贵,未来随着近代艺术史研究的深入,其市场地位有望进一步提升。


东方大数据书画成交记录网

2025.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