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成交记录/东方大数据

风雨不动安如山——傅抱石“风雨归舟”画题创作简述丨中国嘉德2022秋拍

浏览量:642

  

若站在金刚坡山腰俯瞰

则我这间仅堪堆稻草的茅庐,倒是不可多得

左倚金刚坡,泉水自山隙奔放,当门和右边,全是修竹围着

背后稀稀的数株老松,杂以枯干

石涛上人有一首诗,好似正为这里而写

本来我曾怀疑这就是他自己的写照,现在我却不便怀疑了

诗云

年来我得傍山居,消受涛声与竹渠

坐处忽闻风雨到,忙呼童子乱收书

傅抱石《壬午画展自序》(节选)

 

  

傅抱石 风雨不动安如山

立轴 设色纸本

乙酉(1946年)作

178.8×58cm 约9.3平尺

 

  题识:乙酉大寒,重庆金刚坡下山斋。傅抱石。

  钤印:抱石之印、踪迹大化、抱石得心之作

  展览

  “傅抱石画展”,(台北)历史博物馆,1993年12月。

  著录

  1.《傅抱石年谱》,第11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2.《傅抱石年谱》,第168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版。

  出版

  1.《名家翰墨·45·傅抱石特集》,第29页,翰墨轩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版。

  2.《傅抱石画集》,第40页,(台北)历史博物馆,1994年版。

  3.《傅抱石画集·上集》,第110页,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

  4.《傅抱石大典》,第134页,古吴轩出版社,2004年版。

  5.《傅抱石》,图版21,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6.《傅抱石的世界》,第338页,羲之堂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04年版。

  7.《傅抱石全集·卷二》,第100-101页,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8.《嘉德二十年精品录· 近现代书画卷· 三》, 第1353页, 故宫出版社,2014年版。

  来源

  中国嘉德2006年秋季拍卖会,第1097号拍品。

 

  

风雨不动安如山

傅抱石“风雨归舟”画题创作简述

  

  在近代画坛,徐悲鸿与张大千有一段很有名的“换画”故事。

  1938年,徐悲鸿在广西阳朔得缘收到一件五代董源的巨迹《溪岸图》,徐悲鸿称其 “恐为天下第一北苑”。不久,这幅北苑名迹被来访的张大千见到,惊为天人,遂向徐悲鸿提出请求“欲携之入川”,以作临摹研习之用,徐悲鸿欣然应允。

 

1936年徐悲鸿带学生赴黄山写生巧遇张大千

 

  1944年的重庆,大千再向徐悲鸿提出请求,托好友张目寒,携徐悲鸿极为钟爱的大风堂藏金农《风雨归舟图》易《溪岸图》,徐悲鸿再允

  于是,《溪岸图》从此入大风堂,跟随大千远渡重洋,在1968年又易于王季迁,最终归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收藏。

 

金农《风雨归舟图》 126×54.5cm 徐悲鸿纪念馆藏

 

  而金农《风雨归舟图》则一直跟随徐悲鸿左右,徐先生去世后则归于徐悲鸿纪念馆所藏。

  1944年5月,来访中央大学的傅抱石在徐悲鸿处获观这件金冬心的《风雨归舟图》,心神为之震动,回金刚坡后遂拟冬心章法作《风雨归舟》。

 

拟金农本《风雨归舟》 60×52cm 1944年作

 

  这并非傅抱石首次以“风雨归舟”为主题作画。作为传统中国画里的经典主题,“风雨归舟”是历代画家笔下的常客,苏显祖、戴进、蓝瑛、谢彬、金农都曾以此为题作画。

  对于中国美术史有极深研究的傅抱石显然对这一画题并不陌生,理论上的熟悉在避居西南之后开始在画纸上逐步实践。

 

致卢绪章《风雨归舟》,中国嘉德2017秋季拍卖会,

成交价1150

 

  与“醉僧”、“湘夫人”等主题不同,傅抱石作“风雨归舟”这一画题的起始时间并不确切,依目前可靠资料略究,可见最早时间为1943年春傅抱石赠卢绪章之《风雨归舟》。在这幅画上,傅抱石题说“予年来每好写此”,结合傅抱石经年所历,我们大约可以推测,或许在1942年底、1943年初傅抱石开始试作“风雨归舟”这一画题。

  

1940年代傅抱石一家在金刚坡下

 

  1944年在沙坪坝中央大学徐悲鸿处得见金农大幅《风雨归舟图》,对傅抱石的震撼是显而易见的。傅抱石说:

  甲申又四月杪,于沙坪坝中央大学获观金冬心用马和之笔法所写风雨归舟巨帧,心神为之一畅。返乡来,每思写抚,未能也。今略拾坠饰,涉笔为此,愧甚愧甚,古人之不可及也”

    傅抱石对此幅的赞佩是显而易见的。

  再此之后,耕耘金刚坡下的傅抱石将从川蜀之地感悟到的诸般技法与金农《风雨归舟图》章法结合,以强风劲雨之撼人气势置换冬心斜风细雨之洒脱安然,“风雨归舟”这一画题成为金刚坡时期傅抱石画题库中最常取用的经典题材之一。

 

  时间来到1946年1月20日,时正大寒,傅抱石再写“风雨归舟”画题,作此《风雨不动安如山》。

  

  是幅纵逾五尺,横近两尺,画幅近10平尺,这应该是目前所见此一题材公私所藏尺幅最大的画作之一。

  傅抱石显然对于这一纸风雨极为满意,在画作上钤下抱石得心之作”的朱文印。

 

抱石得心之作”朱文印

 

  蜀地情状异于它者有二:一是川蜀常年湿润,雨水密且频;二是川蜀草木葱茏,气象森郁。这就决定了传统中国画已有的技法,既不好解决流动、湿润的氛围感表现,同时擅长刻画岩石纹理的点线皴擦,也很难塑造大面积草本植物萦绕茂密、蒸腾葱茏的画面。川蜀之地的真山水”与画史里的披麻折带产生矛盾,金刚坡下的傅抱石产生了打破旧法的冲动,于是他的散锋笔法应运而生,出现他对雨、水、雾、气的强化表达。

  以这件《风雨不动安如山》来看,散锋技法可以说是为傅氏“风雨”量身打造的特定技法。

 

 

  首先,散锋的用笔速度更快,节奏更加自由。在《风雨不动安如山》中,我们能清楚的感知到傅抱石用笔的速度感和高度的自由洒脱,带来的效果是让风雨的质感实质化,于是你能清晰的看到倾盆而下的大雨,能看到被风雨压弯的树冠。

 

 

  这种体量化的表达、有音有感的实质氛围,与舟中安稳不动的高士形成强烈对比。这一时刻作为读者,我们能够瞬间领悟画面中所传达出的超然感和“静”的格调。这种外在而不隐晦的表达与古人的“含蓄”截然不同,是“散锋”为傅抱石带来的突破之一。

 

 

  其二,散锋是傅抱石“以点破线”、“以线破线”的延续。在散锋肌理中,长短线均有,从而代替里中锋里线的长短唯一性,最终呈现的效果还是以块面的形式呈现在画面上,这是傅抱石为近代中国画坛创造的全新语汇。所以我们看《风雨不动安如山》中从上到下贯穿的块面,极好的营造出了“急雨”的形状,这种直击视觉、强而有力的画面表现是散锋为傅抱石带来的突破之二。

 

 

  其三,散锋是傅抱石在面对“真山水”,用传统的点、线、皴无从下手的境况下发明出来的,适于表现成面成体的山石树林,结合渲染法之后更有利于表现山水空间与空气透视感,笔触面积的扩大直接改变了画家的空间表现观念。

  

 

  《风雨不动安如山》中除了近处的石岸外,远景的山峰和中景的坡岸只隐约略有形状,处理的方法都是用散锋加赭石来渲染。这种看不出“形状”的状态,正是雨至滂沱,遮天蔽日之时的雨景实况。同时因为散锋的使用,大雨笼罩而下,领域空间清晰可见。近景石岸、中景树船、远景山峰在散锋的作用下形成立体层次,平面的山水拥有了无限立体的空间感。

 

不同构图的三件“风雨归舟”对比

 

  在“风雨归舟”的系列画作中,《风雨不动安如山》的独特之处还在于这件作品的构图视角。

  悉数公私所藏,这一题材下的构图多以远景或近景构图,而本幅以中景构图,高士、舟船与葱茏大树是画面的主要景物,主要景物被牵引至读者面前。

 

 

  风雨之下不堪重负的大树与舟船中不动如山的钓客形成胜于它者的全方位对比,不惧风雨、安如磐石主题豁然呈现。这种满溢于画面的强烈点题直接有效,让人身临其境,这应当也是这一系列它作所不具备的地方。

 

《风雨不动安如山》的著录、出版

 

  《风雨不动安如山》早在1993年便于台北历史博物馆展出,自1993年开始更发表刊载于9次权威出版之中。

  2006年秋季,《风雨不动安如山》首次现身中国嘉德拍场,这件傅抱石的“得心之作”在当年以302.5万元的高价成交,成为彼时拍场中的焦点。16载后《风雨不动安如山》回到中国嘉德,期待再看这风雨中傅抱石的不动如山。